目的当然不是为了吊唁老板孙权的杀父仇人刘表那么单纯,而是身负重任,既要与大公子刘琦化敌为友,又要与刘备联络感情建立友谊。
曹操几乎兵不血刃迫降荆州,身在江东的孙权早已坐不安稳睡不踏实。在强大的曹操威胁之下,不只是刘备、刘琦需要盟友,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,孙权也有同样迫切的需要。
在共同的利益驱使下,牵手合作是必然的结局。
因此,刘备顺水推舟,接受鲁肃的建议,率军前往江夏一带。这样不但能摆脱曹操的追击,而且能靠近东吴的地盘,便于日后抱团取暖,联合抗曹。
不过汉水从当阳到江夏的水道还远,曹操追了那么久追得那么辛苦,怎么舍得让你潇潇洒洒地走?
能否安全到达江夏,刘备唯一能够指望的,还是关羽水军。
刘备的水军,最早组建于驻军樊城时期,而且应当是在后期。
此时,刘备逐步取得了刘表的信任。也是在此时,刘表早年的战友(比如黄祖)大多老去或死去(刘表临终言“诸将并零落”),打仗需要依靠刘备这样有些真材实料的人。
于是,在刘表的许可下,驻军樊城的刘备开始组建一支水军。日后威震华夏的关羽水军,就此诞生在襄阳和樊城之间的汉水之中。
这支水军初创时期的统帅,很可能就是关羽。三国时期为保持军队的战斗力,做到兵知将、将知兵,往往是一个将军固定统领一支部队。
不过这支水军的数量应该不多,大约只有几千人。
刘琮投降曹操时,许多不愿投降的襄阳、樊城一带的荆州水军,纷纷投奔刘备,关羽水军得以迅速扩军。
在刘备南撤时,关羽水军担任了运输军需物资和掩护、策应陆军的重任。
关于这一点,从刘备的军队分配上也可以看出端倪。从樊城南撤时,刘备的军队大约有一万人,分给关羽的水军和船步兵大约是一半,也就是五六千人。后来诸葛亮出使东吴时曾说“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”,考虑到当阳惨败后能够活着回来的将士数量不会很多,这一万精甲的主要组成部分正是关羽水军,在八九千人。也就是说,关羽水军中有不少是刚刚投奔刘备追随南下的刘表水军。而刘备派遣这样一支庞大的水军在汉水里游荡,既然不急着去占领重镇江陵,一定另有重任。
实际上,关羽水军在汉水中南下,与刘备陆军的进展保持同步,几乎每天还要互通消息,协调进度。
汉水中有荆州水军时,关羽就打个招呼,喊兄弟们跟我走吧,我们欢迎你;汉水中或岸边有曹操的追兵时,关羽就狠狠地揍他们几下。
如果不是关羽水军掩护陆军、切断水路、带走船只,曹操进入襄阳后,派遣襄阳水军运载大批军队南下,然后迂回包抄刘备,速度比骑兵慢不了多少,而数量将不再是五千,会是好几万。再加上虎豹骑两路夹击,带给刘备的将是灭顶之灾。
关羽水军带走汉水船只,有前文引用《英雄记》的记载:“曹操进军至江上,欲从赤壁渡江,无船,作竹椑,使部曲乘之,从汉水来下大江,注浦口。”
当然说“无船”有夸张的成分,但船少不够用是不争的事实。襄阳是荆州重镇,也是刘表经营多年的大本营,如果说襄阳一带本来就没有刘表的水军和船只,那就有点太离谱了。曹操到达襄阳时“无船”,肯定与关羽的努力拉人和认真抢船的出色工作是分不开的。
关羽水军在南下过程中,并不是一帆风顺的。曹操绝不会轻易放弃追击刘备,但苦于没有一支能打硬仗的水军,陆军进攻水军又无从下手,只好望水兴叹,眼睁睁地看着刘备上了关羽的船,又一次跑路成功。遗憾的是,关羽水军与曹魏名将乐进、徐晃、文聘、满宠等人交手发生的汉津之战、寻口之战、荆城之战,由于《三国志》的记载过于简略,难以确定具体的交战时间。
当阳惨败,刘备能够死里逃生、东山再起,表现最为突出的不是出山不久的诸葛亮,也不是堪称长坂双璧的张飞和赵云,而是水军统帅关羽!
是关羽救出了危难之中的刘备和他的骨干成员,也是关羽保全了刘备最后的一支军事力量。
十年如未死,卷土定重来。刘备日后正是凭借这些骨干成员和关羽水军,东联孙吴,北抗曹魏,奠定蜀汉霸业。
关羽能成为刘备手下的第一名将,绝非侥幸。他被后世尊为“武圣”,也不是无根之木、无源之水。
至少还有你(2/2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